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对提升城市功能、推动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市工商联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市民营企业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采取实地视察、召开通报会、座谈会、讨论会、走访相关单位等形式,展开了全面调查,现就我市民营企业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发展方向,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民营企业参与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投入资金690亿元,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丽水对外交通网络更加便捷。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685公里;汽车拥有量74099辆(其中载货汽车19398辆),货运机动车247辆,轮胎式拖拉机5275辆,载货挂车115辆。至2007年底全市货运总量达3338万吨。
2、物流业开始起步。据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末,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有法人单位152个,交通运输业个体经营户16392户;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1372个,批发业个体经营户2739户,零售业个体经营户36354户。2004年,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达142.4亿元。
3、中介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近年来,我市的中介服务业种类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扩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据调查,市本级目前共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2297家,其中审计机构3家,资产、土地、工程等评估机构24家,工程监理机构13家,法律、档案等服务机构4家,信息、技术、工程等咨询机构482家,检测、检验、公证、认证机构34家,职业、人才等介绍机构14家,工商登记、商标、专利、税务、房地产、招投标等代理机构166家,汽车货运经营户1557家。服务范围由初期的房地产、广告等几个行业迅速扩大到法律、产品拍卖、房地产置换、产业经纪、人才劳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文化传播、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20多个类别。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传播信息、沟通供需、活跃流通、服务经济、促进市场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与构建浙西南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其主要存在的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规划滞后。社会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观念,割裂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有机联系,缺乏工业与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在政府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没有适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在部门层面上,职责不够明确,主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多,对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底子不清、情况不明,而中介服务业至今没有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
2、总量偏低、发展不平衡。受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丽水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比重较低。以2007年为例,全市GDP达433.94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81.64亿元,占41.9%。其中可统计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业为26.9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4.8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1.87亿,占6.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42亿元,占6.3%;租赁和商务中介服务业3.41亿元,占3.2%。初步测算,生产性服务业约占全市第三产业的30.86%,比重明显偏低。
3、组织规模小,从业人员比重低。我市生产性服务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新发展的企业规模小、场地小、人员少、办公条件简陋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商务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大多在10人以内,有的甚至是一块牌子一个门,一张桌子一个人而已。从整个生产性服务人员就业看,2004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6.68万人,其中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信息传媒、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人员为50706人,仅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18.31%。
4、自身素质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我市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手段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业内竞争力不强。中介服务组织除少数有外地市场外,大多数服务区域和主体局限在本市。如全市有14家工程咨询机构,大部分没有乙级以上资质,只能搞一些简单的工程招投标代理、预决算审查、造价咨询等,难以满足本地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需要。
5、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市场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全市仍有部分生产性服务业被行业主管部门职能所垄断,另一方面部分生产性服务组织虽已从政府职能部门下属机构中改制脱离,但仍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形成了互助互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关系,难以体现公平原则,市场化程度偏低,也制约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工程招投标代理与预算审计、建设项目环评、会计年审、税务代理、土地登记与测绘代理、交通水利勘测设计和行业协会领域,都较为普遍地存在。
6、企业认识偏差,服务需求不足。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发展的阶段,制造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市场销售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较小。许多企业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等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不仍然热衷于通过内部设置相关科室或下属机构承接相关服务业务,“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仍较普遍。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丽水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城市经济的一大亮点,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又一个重要支撑。调研组认为,加快丽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确立服务业的地位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工业体系,也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只有工业和服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1、强化规划引导。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我市制造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坚持“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统筹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制定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要应适应而且要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为此,我们建议十一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GDP中的比重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到期末占GDP的15%以上。
3、明确功能定位。围绕“融入长三角、辐射浙西南”的战略主体,建议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功能定位上建设三个中心和两个特色功能板块。三个中心:即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以交通网络为纽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转运中心;以打造“数字丽水”为核心,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两个特色功能板块:一是现代物流功能板块,即建好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的岩泉物流园区,以粮食为主的水东公铁联运物流园区,以产业为依托的水阁综合仓储物流园区和富岭国际物流园区。二是生产性服务功能板块,即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综合代理、产品信息及研发、组合配集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服务区;以科技孵化基地为依托,集聚智力、技术、信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服务区;以社区为基础,借助社会力量,扶持设计、咨询、广告、法律、后勤等生产性服务的专业服务区。
4、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一是对市现有生产性服务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优势,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品牌。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资源互补,特别是与温州、义乌等地的生产服务业对接,充分发挥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为我市企业的发展服务。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知名企业来丽投资,从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
(三)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步伐
根据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着眼于现有基础,今后我市应对发展不足的现代物流业、商务中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四个生产性服务体系,实施重点突破。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要完善规划。将现代物流仓储配送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规、各有关区块规划及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中,理顺思路,优化布局。二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完成粮食物流园区、汽车市场、建材市场等市场选择业主工作,尽快使项目顺利进入建设程序。加快水阁综合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继续重视瓯江航运开发规划的实施。三是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在现有的本地商贸物流企业中,筛选确定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而培育一批本地品牌的现代物流“旗舰”型企业。四是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根据我市基本情况,可在现有物流资源的改造提升和利用上下功夫,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资产利用效率。
2、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一要抓培育。要积极培育本地的优秀中介机构,改变目前“小、散、弱”的局面。要加大开放力度,降低中介服务市场准入条件,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在丽水设立分支机构。二要抓监管。规范中介机构运作,逐步形成客观、公正执业和管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建立起公开、公正、规范的中介环境。可设立有效可行的客户反馈投诉体系,保证客户和其他社会成员能及时安全地对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三是抓协会。要尽快加强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建设,根据实际要适时组建各类中介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制订本行业自律规范,及时掌握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和违法违规情况,在协会内及时通报行政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奖励、惩戒、处罚等情况。最终形成中介机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监管机制。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一要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步伐,全面提升各相关行业信息化水平,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之间互联互通的“一网式”服务。要鼓励专业机构建设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普及商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管理技术。二是要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共享信息平台。三是要降低信息业服务门槛,改善投资环境。
(四)政策支持,促进服务业发展
要加大政策扶持,尽快制定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一是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逐步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特点,研究制订用地、价格、税收等优惠政策。
(五)制定强化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我市生产性服务业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着部门分割、多头和交叉管理的现状,缺乏统一、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导协调机制。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外地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建议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市直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服务业管理的日常工作。有关部门要改进机关作风,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要强化项目带动。研究制定丽水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引导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本地本单位的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和大活动的项目库,每年进行筛选、公示。对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 要实行专项管理,给予政策扶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高标准实施。重大基础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重点功能性项目要彰显丽水独特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要改进统计监测。现有的分类和统计方法已难以满足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面统计、监测的要求。建议改进目前统计工作,对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分类并纳入正常统计之中,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的监测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分析,随时把握运行态势,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要建立绩效考核。建议建立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年度绩效考核工作,每年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发挥相关部门在生产性服务业管理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要加快人才培养。一是加快新兴服务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在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增设我市紧缺的服务业专业培训二是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体系,鼓励有关在职人员参加各种类别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三是举办服务业论坛、服务业人才沙龙会等各种有效活动,组织服务业管理人员赴国内外观摩、考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引进专门人才,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引进适用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充分施展才干的空间。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