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参政议政>调研活动>详情
关于编制我市区域、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4-12-04 10:44:38  浏览量:6109

现代区域和城市的竞争是加入WTO后的全球化竞争,是知识经济和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背景下的竞争,同时也是我国十六大后各区域与城市竞相发展前提下的竞争。因此,不是单个城市之间的对擂,而是城市网络化的竞争,不仅是城市圈之间的角逐,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层面的竞争。我们必须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思考推进我市城市化的新举措,必须通过编制科学的区域、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统筹推进我市城市化向纵深发展。

一、要从提高资源市场配置效率高度来认识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资源稀缺性永恒存在,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我市尽管如生物、水能、矿产、劳动力等资源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是大部分的关键资源严重匮乏,如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技术等。以前我市经济是建立在对当地资源大量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加之我市城镇、工业、市场、人口等布局的高度分散,不仅城镇建设“社会成本”很高,基础设施共享性很差,而且由于缺乏生产要素集约配置平台,造成了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历史教训充分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分散配置的不经济性。撤地设市后实施城市化和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而且基础设施共享率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由于忽视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及其对城乡、区域、城际等资源配置的综合统筹,加上我国目前“城”和“乡”在法规体系上的相互分离,实行“二元结构差别政策”,发展“短板”始终难以消除,有的已上升为制约我市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障碍。因此,加快编制我市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已十分紧迫,是统筹区域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为实现资源市场配置效益最优的必要举措。

二、要从经济区域的宏观层面来审视我市规划的定位

当今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就是任何一个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是否融入“经济区域”和“城市网络”体系之中。有专家指出,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如果一个区域与城市的一体化进程慢于经济全球化步伐,该区域及城市内的企业就可能面临被“边缘化”和被吞噬的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已集中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化”的进程和水平上,谁在其中占有先机,谁就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目前,我们已处在经济发展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如苏州为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城市群为依托,形成沿路、沿江、沿湖、沿沪的新布局,共建“经济共同体”和“城市圈”;杭州则提出“接轨上海、错位发展”,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缔造“新钱塘江时代”;宁波、嘉兴、湖州等都纷纷提出构筑经济圈、市场圈、城市圈的规划,依托上海、全面接轨、错位发展。可以说,已进入一个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发展相融合的大生产、大协作的“合纵连横”时代,顺势而动者昌,逆流而行者衰,概莫能外。

如果我市不打破行政区域对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束缚,不从经济区域的层面审视城市的发展定位,对城市的性质、规模等不放置到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不按现代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要求去把握,或者仅仅把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从一个城市建设规划狭隘去理解,忽视其极其丰富的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科技、历史等内涵,固守一隅、封闭规划、孤立发展,那么就会造成巨大的“规划浪费”,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群、内部与外部发展的有机联系就会被割断。因此,我市要加强应对研究,尽快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准确地进行城镇功能、布局、体系发展规划定位,在新的区域经济和城市产业分工中占据最为有利的地位,走出一条有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三、要从城市化发展动力来源的本质来突出规划的重点

人们习惯把城市化理解为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过程,还不如说是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集聚和产业发展的过程。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财力、就业容量,并推进了城市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功能的发挥,产业发展创造了城市的人口集聚、社会财富、文明进步。因此,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的发展过程,产业是城市化的核心原动力。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又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了产业发展的社会成本,能动地推进产业更快地发展,但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一些区域的城镇发展规划不是为“企业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是“规划跟着产业走”和“产业逼着规划走”,规划严重滞后于产业空间布局发展的迫切要求。企业排长龙等待入园不是经济繁荣的标志,而是一个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败笔”。

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主题。产业集聚、结构升级、阶段演进有不同的路径、特点、规律,产业的分工和转移不以行政区域疆界而束缚,是十分复杂的开放式经济系统。规划过程必须认真研究城市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规模及演变趋势,把握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空间实现形式。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必须顺应产业地域分工和梯度转移的要求,作出相应的空间安排和功能服务的配套规划。要通过规划来引导区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构造一个区域和城市生产要素便捷流动的城镇空间及联系路径,缔造一个产业集中布局,集中治污,注意规划与资源、环境、产业、城市相协调、相匹配的产业集聚平台与产业服务平台体系。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突出产业园区和为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按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合理布局,超前规划,又要功能分区明确。

四、要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实际来把握规划的任务

十六大指出,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我市区域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提供了阶段判断的基本依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可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已进入1000—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而我市2002年人均GDP仅为892.5美元,尚处于接近起飞阶段的临界点下面,这是确定规划任务所必须把握最大的区域实际。经济起飞是经济结构和制度“剧变”的时期,投资率、经济增长率、城乡结构都有一个快速增长变动的阶段。加上我市城市化是在工业化任务未完成条件下的城市化,又是世界信息化加速发展下的城市化,因此有着特殊的背景条件。因此,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背景是产业规模弱小、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新型产业尚未成型、外部竞争加剧的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化,城市化的任务是要为产业发展构建平台,安排更多的空间,而不是超越现阶段,走后工业化时期服务型城市发展的道路,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来规划安排城市发展的性质、功能、规模、建设内容及服务体系,与工业化发展保持动态平衡。

联系我市实际,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和工业化落后于城市化在不同局部区域、阶段都是存在的。城市化滞后,城市服务功能残缺,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秩序混乱就会出现,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差就相伴而生,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滞后,城市就没有活力,产业发展档次低,有城无市,城市公共设施投资效益下降,共享率低,资源浪费等。因此,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动态平衡点,从经济发展的阶段出发,科学地制定规划的具体任务。

此外,还需指出的是工业化包括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正确理解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是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具体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五、要从城市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来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布局

当前新一轮的城市化发展,表现形式不仅体现城市之间经济综合实力和特色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网络化”的竞争。城市网络化竞争包括纵向的区域内部“城乡一体化网络”和横向的“城际网络”,以及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网络、市场网络、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层面上的竞争。可以说“网络就是财富、网络就是潜力、网络就是竞争力”。现代的“城市网络”质量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主宰着一个区域、城市的兴衰。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许多省市政府都在纷纷规划构造一个“由外至内”宽通道、网络化、功能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城市网络、城际网络、城乡网络”的新型区域竞争结构,以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市化。

“城市网络化”的载体是基础设施。因此规划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必须按照“城市网络化”竞争的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尽快打通网络通道瓶颈和消灭盲点,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竞争需要的交互式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注意基础设施网络化的整体协调性、配套性,对区域和城际之间的基础设施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提高联建共享水平,特别是对道路、信息、流通等网络要有超前意识。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前期研究,这不仅是一个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化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问题,对区域及城市发展都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与变化,如高速公路、城区交通网、重大水利工程、重大市政项目、重大社会事业设施等,都必须在规划中有所体现。

六、要从构造动态的比较竞争优势的角度来寻求规划的创新

传统的规划方法比较注重对区域、城市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误以为有“比较优势”就有“发展优势”,其实是对“静态比较优势”的盲目依赖,而实际只有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变比较优势为真实的经济优势和动态的竞争优势。如我市历史上被称之为“浙江林海”,目前也是我省主要的纤维板生产基地,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什么兴不起家俱行业?而不具比较优势的湖洲家俱业却兴旺发达,原因就在于他们依托上海构造了动态的竞争优势。在市场化和全球化驱动下的今天,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依靠在市场搏弈中来取得竞争优势,规划必须更多地从一些动态的因素中去把握关键成功因素,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城市发展是由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技术进步等要素作用的结果,如果缺乏对城市产业、人口、社会空间结构、房地产业、社会运行动力机制、弱势群体、文化底蕴等动态因素分析,城市发展战略就很难为城市发展要素提供载体和空间安排,城市就可能缺少内在的“筋骨”和“灵魂”,城市竞争力就难以形成。目前的规划方法偏重静态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物的研究,而忽视对城市战略规划的经济社会动态比较竞争优势因素的分析,对城市功能规划机械地套用标准化的模式与方法,如对城市工业用地的安排规划参照传统人口规模比例确定等。只有实施规划方法的创新,才能对一些相对动态而又抽象的问题,如城市特色、个性、品味等作出更科学的规划诠释,我市田园风光、自然美景、历史文化等城市发展的天赋、个性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彰显特色品位中创造出一个山水生态精品城市体系,赢得我市发展的新优势。

七、要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来赋予规划的弹性

城市发展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事物在发展运动过程中具有多变性,因此任何单一的规划方案都不可能准确描述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所以往往出现了规划滞后于发展的情况。反思造成规划滞后发展的现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规划的弹性。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政府包揽一切,城市规划多属指令性,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空间分布转移、城乡建设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等均作刚性规定,规划滞后发展现象并不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必须通过市场主体行为极其复杂的作用而达成目标,如果对市场的力量认识不足,市场作用机理研究不深,规划就有可能产生较大偏差。如我市“十五”规划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安排与实施结果构成的较大偏差,原因就在于影响投资的市场政策因素的多变性、突变性造成的。我市编制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中,同样客观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等容量规划都应有充分的余量空间,否则规划也将遗害无穷。典型的如我市一些县(市、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农保率过高,缺乏弹性,造成了工业用地紧张。城市战略规划编制必须以此为鉴,既不能没有适应市场的应变性、灵活性、包容性,也不能弹性过大而失去法规和规划本身的约束刚性。唯有如此才能编制出一个较好的具有指导规范我市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规划。


返回列表

上一篇:打破传统城乡经济结构 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