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参政议政>调研活动>详情
打破传统城乡经济结构 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
时间:2004-12-04 10:46:50  浏览量:7759

云和县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统筹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云和县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子,坚定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始终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明确思路,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到今年10月底,全县农村5.81万个劳动力,已有2.44万人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占劳动力总数的41.9%,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好科学规划,确保合理有序

该县在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遵循“既坚持科学性、超前性,又坚持实事求是、具有实践性”的原则,于2001年制定了全县劳动力转移规划,分为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其中中长期规划为到“十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占有效劳动力的60%,同时分年度制定目标计划。各乡镇根据全县的规划安排,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制定规划,并把任务分解到各行政村,落实到驻村干部。各乡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乡镇的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做到劳动力转移工作与本乡镇经济工作一起规划、一起落实。县政府将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制,对各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实行严格的考核,每年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二、加强组织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该县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各乡镇都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班子(或外出菇民管理委员会,或异地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达到有组织机构、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施、有经常办事人员、有牌子、有公章、有必要经费、有工作制度等“八个有”。为便于掌握外出人员的动态情况,该县还建立了计算机动态管理系统,把外出人员的资料储存在电脑中。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些乡镇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在县城建立为外出劳动力服务的“异地劳务服务中心”,并选定乡干部轮流办公,节假日不休息。中心以“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形式,为本乡外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劳动力素质培训、全程代理、法律咨询、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等服务。为保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服务中心在经常性组织法律、政策培训的基础上,先后组织170多人次赴异地帮助调处各类纠纷案件23起。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统一租用公寓楼,以低廉价格出租给初次进城打工又无住房的农民,尽可能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另一方面,切实做好为留在本地村民的服务工作,如该县沙铺乡外出劳动力占全乡有效劳动力的73%,留在村中的大多属老弱病残,为及时解决这些对象的困难和消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该乡成立了“村民援助服务中心”,实行“电话公开、乡村联动、随叫随到”制度,向村民承诺“有求必应、有困必帮、有难必排”,形成乡村两级联动的为民服务网,被誉为“深山里的110”。该县还切实加强劳动力中介组织管理,积极开拓劳务输出路子,同时发挥乡镇能人和挂钩联系单位的作用,帮助转移劳动力。

三、制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合力推动,同时还需要制定优惠政策进行引导。根据云和实际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该县政府于2001年初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异地开发的若干意见》,对城镇户籍管理和用工制度进行改革,降低进城“门槛”,规定下山移民只要在县城有固定住所和收入就可登记城镇户口,在就业、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对进城农民,实行保留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承包权的政策。为适应新形势,今年初,该县又把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全县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重点,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户籍、就业、子女入学等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更为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有效载体

云和的县情是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全县仅11万人口,但有170个行政村、873个自然村,有些乡镇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了近50%。要想让这样分散的农村全部就地实现小康是不现实的。根据这一情况,该县政府改变以村为单位就地奔小康的传统思维,发挥县城盆地面积大且较平整的优势,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具体到城乡统筹发展上,就是在抓好效益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建好载体,积极引导、鼓励农民顺应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下山进城,向县城集聚。基于上述考虑,该县把下山移民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县城规划区内建设农民新村,引导有一定积累的、偏远山区的农民下山进城。该县农民新村工程从2000年起至2010年分三期实施,计划引导1.5万名农民进城落户。首期农民新村已建成,位于县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地段,总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现已安置进城农户623户、2643人。目前,第二期农民新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已开始进行。

五、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就业平台

该县高度重视农民进城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作为打造农民就业平台的重点来抓。木制玩具是云和的传统产业,也是非常有潜力的特色产业,近几年来,该县加大投入,建设省级木制玩具特色工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99家。工业园区的建设大大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产业支撑,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园区就地解决了该县5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吸纳季节性从业劳动力9000多人,每人年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目前,园区四期扩建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完工后预计可再吸纳农村劳动力4000余个。在木制玩具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一些有资金、有能力的下山农民合股投资办厂当起了“老板”,如云和镇福兴村,全村14户移民就有13户创办了木制玩具加工厂,解决了附近几个村2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业农民人均年收入达近1万元。

六、推进异地开发,拓宽转移领域

异地开发是该县沙铺、大湾等偏远乡村农民的一项创举,即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外地丰富的资源从事异地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已证明,这是山区农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几年来,云和县通过加强服务,鼓励和引导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从事异地开发,走异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取得较好的成效。该县按照县与县建联络处、乡镇与乡镇建联络站、村与村建联络点的思路,先后在河南、安徽、贵州、湖北等地建立了4个异地开发联络处、26个联络站和500多个联络点,为劳动力转移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既加强内外联系,发挥引路作用,又帮助外出开发农民加强相互联系,协调各方关系,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2002年异地开发总产值达到1.28亿元,实现利润6088万元,人均近1万元。该县还积极开拓异地开发新项目,异地开发已从单纯的异地食用菌开发转向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全面性开发,从单向的南方开发转为向中西部、西北部转移的多方位开发。到今年9月底止,该县农民外出开发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102个县(市、区),共计6005人,涉及食用菌、茶叶、蜂蜜、玩具、商贸和水电开发等8个方面。

七、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该县把素质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加强技能技术培训。县农办、科委、异地开发办等职能部门协同各乡镇,充分利用春节和7月份这两个异地开发人员回乡的高峰期,以及根据各地不同实际情况,举办各类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社会用工的有关技能以及《经济合同法》、《森林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目前,全县已有2500多名异地开发农民考取《菇民证》,1306人拿到“绿色证书”,有300多人获得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今年,该县还启动了“万名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整个培训工程将持续两年时间。此外,该县各有关部门还经常性深入乡村,上门为村民提供“订单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


返回列表

关闭
关闭